乒乓球运动真的很难,光单项技术以国家队的要求就至少需要十年打磨。初学乒乓的朋友们难以在短时间内掌握乒乓单项技术的原因一是很难找到愿意一起陪练的朋友,二是动作还根本没有定型,打出去的球落点难以控制,从而降低了练习的效率。威海双蛇乒乓球发球机解您忧。当你需要在挥拍过程中突然改变线路的时候,你应该运用手腕的力量。打好是万丈高楼平地起的一步,让发球机作你的入门老师,却可以轻松地实现的多球训练环境,规范的击球落点与旋转。关键的是,它可以随时调整,有针对性的对初学者认为自身较为薄弱的环节进行练习。
发球机老师的入门训练计划:精练单点打好基础
1、正手位的正手攻球,100个/组,每次两组
2、反手位的反手拨球(或推挡、横打),100个/组,每次两组
3、反手位的侧身攻球,100个/组,每次两组
4、选择好的击球时间
正确的击球时间能够加快速度。但是业余球友很容易陷入这样的误区,认为只击球的上升期可以提高速度。
这种击球方式并不能有效地提高球速。因为它缺少节奏变化,而且当手臂发力较多时,回球容易出界,而发力较小时,球速又会偏慢。
击球时间在打球实践中应用多的应该是“上升晚期”、“高点期”、“下降早期”,需要根据不同的来球,配合自己的比赛节奏不断调整。
同时可以利用对方的球速。对方的球速慢,你可以加大动作,有利于击球力量,同时能保证在上升期击球;对方的球速快,你必须减小动作,保证上升期击球或高点期击球。
5、加快衔接,打开落点
加快衔接即快速连续击球,是连续速度的体现。若步法到位,要想连续快速地击球,关键在于提高动作的还原速度,加强动作的协调性,并相对减小动作的幅度。
线路和落点的变化能体现速度效果:我们在打球时,如果对手是同一个节奏、同一个线路、同一个落点,即使是很快速度的球,我们也很容易还击。因此,这种速度其实是体现不出速度效果的,只有与不断变换的线路和落点相结合,才能体现出速度的好的效果。
6、降低弧线
弧线也是乒乓球的五大要素之一,弧线低能缩短球在空中飞行的距离,从而间接加快球的飞行速度。
在进攻技术中,这种差别或许不是那么明显,但在发球、削球、搓球上就比较明显了。
当然,考虑到击球的稳定性(因为有球网),必须制造一定的弧度,在能过球网的前提下,弧线越低则速度越快。
“快”是建立在身体素质、技术积累上的,想要“快”就两个字——多练。
1、快搓比慢搓旋转要弱。
出自教科书。理由似乎是慢搓磨擦的充分。但在胶皮海绵越来越好的今天,仅靠小动作的台内球,并不遵循这一规则。情况似乎还是相反的。
2、拉弧圈时,擦球越薄,球越转。
见于某部教科书。受其害的爱好者之多,之广,之深,让人无语。
3、高吊比前冲旋转要强。
也是教科书中的理论。其实二者都是在转上下功夫。前冲弧圈的速度也是靠摩擦得到的。二者的区别就是力在向前和向上的分配上不一样。但力都是用在了加转上。这是一条没有经过检验的‘想当然’的结论。
4、拉弧圈时甩手腕会不稳定。
见于某些书籍和一些人士。甩手腕是一个加转的动作。我认为球的上旋越强,球越稳定。尤其是反手位,甩手腕会弥补因为反手位身体的限制而造成的摩擦球不充分。至于稳不稳定,看你力向上和向前的分配合不合理。
5、反手弧圈力量小于正手,但稳定性比正手好。
经常出自某些人士的口中。错误的是后半句。如果能专门对此作一个统计,会发现完全不是这样。真实情况是相反的。理由很简单:转则稳。
6、如遇强烈下旋,拍形可稍后仰,触球中下部。
各处都能见到这个理论的影子,如果他指正胶,没问题。但可惜好多都是见于弧圈球的动作描述中。如果有人能照着这个动作高质量的拉起强烈下旋,我佩服。
7、拉直线比拉斜线难度大。因为斜线长,容易上台。
见于某些解说员的语录。不知他从哪里得到'拉直线比拉斜线难度大'这个论断,然后又靠自己的推理得出理由'斜线长,容易上台'。真是太不负责任的想当然的东西。
8、侧拉是王浩首先使用的。
这句话频繁的被解说员说出,让不少国人自豪。但这项技术从理论上来说并不难想到,技术难度也不大。横板出现这么长时间,做梦也梦出来了。老天爷干嘛非要中国的王浩来首先发明使用!
以上信息由专业从事陪练型乒乓球机器人厂家的双蛇体育于2025/5/5 14:23:04发布
转载请注明来源:http://chengde.mf1288.com/shuangshe-2860016347.html